不仅独享4个“中国驰名商标”、4个“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”

佛山新明珠陶瓷的绿色智能工厂。受访者供图

佛山新明珠陶瓷的绿色智能工厂。受访者供图

  淄博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,由陶瓷烤花车间改成的餐厅。受访者供图

  编者按

  虽然China(中国)与china(陶瓷)尚有同形异源的考据之争,但陶瓷作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国家名片则有口皆碑。

  以瓷砖为主的现代建筑陶瓷,大多是舶来品。1983年,我国引进第一条全自动陶瓷墙地砖生产线。此后,建筑陶瓷产业发展迅猛,逐步形成以广东、山东、四川、福建、江西为主的五大产区。

  “南有佛山,北看淄博”的业内说法,颇具行业风向标意义。在转型升级、结构调整与环保整治多重压力下,这两个全国建陶主产区相继遭遇发展阵痛。2008年,佛山市决定推进建陶产业“双转移”,大批企业远走他乡;2016年,淄博市开始对建陶产业实施精准转调,削减产能近八成。

  虽然都是地方政府强力主导,两地的转型时机却相距整整8年。它们究竟遇到了哪些相同的困难、不同的疑惑?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试图通过南北两大产区的“对话”,勾勒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完整图谱。

  盛夏,从广东佛山到山东淄博,马洁内心并未感受到家乡宜人的清凉。在她身后,中国(淄博)陶瓷产业总部基地“凉意袭人”,购销冷清景象远非淡季所能解释。

  2013年,这个按照全国第二大产区规划的陶瓷商贸园区,由佛山中国陶瓷城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。马洁被派回老家淄博,做项目负责人。彼时,淄博市有近200家建陶企业,370条生产线。

  2016年,淄博市为改变建陶行业“产品低档、技术落后、污染严重”的被动局面,通过“提升改造一批、搬迁入园一批、关停淘汰一批”,将全市建陶产能与其最高峰时相比削减了近八成。

  产能规模和品牌容量的急剧下降,令投资方始料不及。马洁表示会增加一些业态融入,但不会偏离家居产业,至于后续规划是否仍与陶瓷有关,则尚无定论。

  “原来计划5年成熟的商圈,现在已经第4年了,看来还得3到5年。”她对产能规模削减、集中度下降带来的市场萧条不无忧虑。

  时隔不久,马洁远在佛山的集团公司总部,迎来了一批到访的北方客人——淄博市委书记周连华率领党政考察团一行,对标佛山产业转型升级、先进制造业发展等经验,探索改革发展新路径。

  产能调整,转型越早越主动

  “2008年,我们在佛山的4个厂就关了3个。由于我们主动率先转移,没有感到太大压力”

  2016年9月19日,淄博市发布建陶产业精准转调工作方案。下决心关停散乱污企业,推动产业升级改造,最终形成2亿平方米的高档精品建陶产能。

  聚集了淄博市80%左右建陶企业的淄川区,通过转调关停,由2015年的149家企业、261条生产线和6.36亿平方米产能,调减至20家企业、49条生产线和1.37亿平方米产能。

  如此壮士断臂去产能,无异于改变了行业生态系统。山东省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宋超谋认为,无论生产还是销售,淄博产区真正缓过来需要一段时间。

  淄川区双杨镇建陶企业密集。当地一位基层官员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证实,此前建陶产业占镇级财政收入“半壁江山”,现在不到三分之一。曾经车水马龙的三大建陶市场,已经门可罗雀。

  “前几年陶博会客商云集,手机信号都是满格的,就是打不出电话。”如此冷热分明的市场变化,令宋超谋唏嘘不已。

  金狮王陶瓷销售总经理袁桂玲告诉记者,为降低产能调减的影响,他们从退出建陶生产的同行手中,以130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一条生产线的停产指标。现在卖方停产的生产线,已经改种蘑菇了。

  “我们一共6条生产线,现在只允许3条线生产,只好在佛山又租了一条生产线。”统一陶瓷营销处总经理陈世伟并不讳言,面对600多家经销商,他最怕接到对方质询断货的电话或信息。

  说话间,这位3年前因看好淄博建陶产业发展前景,从杭州诺贝尔瓷砖“跳槽”而来的营销高管,随手打开一条经销商的微信留言:“死定了!又是月底,客户都等了一个月了!”

  陈世伟皱了皱眉头,回复了一连串示意“尴尬”的表情包。

  山东省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姬文直言,光他知道就有10家淄博建陶企业,到外地去承包生产线,最远到了哈萨克斯坦。“亏多赚少,有些老板已经回来了!”他说。

  相形之下,早于淄博建陶产业转型的佛山,更侧重转移“强体”而非关停“瘦身”。

  2008年,在金融危机冲击下,珠三角地区很多企业订单骤减,利润下降。广东省政府实施产业和劳动力“双转移”战略,推动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、粤北山区转移。

  如同淄川之于淄博,佛山大部分陶瓷企业都集中在禅城区。全区原有115家建陶企业,生产环节关闭和搬迁的占大多数,如今保留下来只有15家。